第361章 扫清鲜卑通幽并之路(1 / 2)

王朗作为使节,其言语必然有所考究。

既然以晋文公受推侯伯为比喻,就说明陶谦联络的四方诸侯绝不止张瑞一人。

张瑞好奇的问道:“志安天下,恐非孤与陶使君区区二人之力便可成事。陶使君还联络有何人?”

王朗答道:“蓟侯亦有匡扶天下之志。”

公孙瓒?

张瑞颔首,历史上公孙瓒与陶谦的确是盟友。

在袁绍、袁术争雄天下的早期,公孙瓒、陶谦、孙坚都支持袁术。

而曹操、刘表则与袁绍抱团。

前期的形势为袁术一方势力强盛,兵多将广,物阜民丰。但总是打败仗,有公孙瓒败于界桥,有袁术败于匡亭,更有陶谦在徐州一败再败,但总的而言还是凭借实力强盛,跟曹操等人对峙了多年,压制的曹操极为难受。

直到袁术称帝之前,曹操所能掌控的郡国亦只有兖州与豫州的各一部分郡国。剩下的部分则在袁绍与袁术手里。

袁术的骤然称帝,导致其部下的丹阳太守吴景、豫章太守孙贲、骑都尉孙策等孙氏将领骤然叛乱,割据江东。盟友吕布倒戈,在徐州虎视眈眈。

又赶上了淮南大旱,这才使袁术一方逐渐落败。

而作为对手的袁绍、曹操、刘表等人,虽然势力稍弱。但奈何袁绍之攻,状若鬼神。曹操文韬武略,纵横中原。就完全凭借军事能力,强行逆天翻盘,最终占据了黄河两岸。

如果张瑞同意与陶谦结盟,就会导致局势变成并州、幽州、徐州从三面合围中间的冀州与兖州。

冀州袁绍、兖州曹操形势会比历史上还要被动。

至于是否与陶谦结盟,张瑞几乎不用思考,必然同意。

总不能与袁绍、曹操结盟吧?那简直是养虎为患。

联弱制强、远交近攻乃是外交正道。

虽说公孙瓒与陶谦在征战方面难望袁绍、曹操项背。但三方毕竟是占据了合围之势。彼此为对方牵制是毫无问题的。

袁绍北上与公孙瓒交战,张瑞就派兵从南方袭扰邺城。曹操敢到徐州屠杀,张瑞就敢派兵渡过黄河,去偷袭兖州。

总之让对方不能全力进攻一个方向。

心中定下方略,张瑞便起身郑重的说道:“且答复陶使君,孤愿受盟约,与徐州共进退。”

这次的结盟并未像讨伐董卓一样大肆张扬,歃血盟誓。

因为虽然双方嘴上说着“敬服王命,以绥四国”,其实所有人都知道,这就是诸侯为了利益,为了扩张而达成的军事同盟。

双方高层知晓便已足够,没必要声张至天下皆知。

潜在的威胁,才更具威胁力。

曹操永远不能确定其进攻陶谦时,张瑞会不会背后偷袭,这种如芒在背的感觉,能极大影响曹操的军事部署。

当然张瑞也不是急公好义,结盟只为了相助陶谦、公孙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