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九十一章(1 / 2)

两人沉默一阵后,岚开口笑道:“我要说你得为自己想想,我想你恐怕都不知道想什么,还得把你丢人堆里,你自然知道该做什么!”

这种人本来就是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的闲静感,对于人生,并无太多追求,因为不管做什么,过后感觉都很平淡,人永远无法满足,就是因为世界的问题。常人把各种感官看重了,但事实都很短暂。

人世间一定是欲而不得,最后发现回归平静才是正确的。平静后反而什么都满足了,有点吃的就有味,有人来时也觉得挺好,见到一只鸟,都能有感触,因为相对,相对,就对出来了,根本没那么麻烦。

段岩笑道:“我真不该太快提升你,否则我也不用找人堆,找你就够了!”

段岩又叹口气道:“而且还轻松很多,也没太多后顾之忧!”

岚摇头道:“我可不行,我就一种性格,对应的东西也很少,根本没办法给你太多历练和提升的空间。”

修炼得人先有一定境界,然后再在世间行走,从中不受影响脱出来。一个什么境界都没的人,连基本的情绪都理不出来。

读书人也得先读圣贤书诗词歌赋提升思维境界,这是原本读书的作用。

岚:“等着吧,看这姑娘能不能再带给你些什么来!”

岚很明白,段岩得在各种人生和事件里,找到自己的立足点,在与人的交互过程中,同样看清自己,因为一样得对出来。

没有恶,那善就理解不了。在恶里找善,找到的时候,这个生命就成就出来了。为善而善,并不一定真善,弃恶从善,反而是真心善的。

比如一个善人一生喜欢施舍人,当然存在一种善的概念,但是一个乞丐,原本和同类争啊斗啊活一生,某天看到一个小乞丐快饿死的时候,想到自己,然后将讨来的东西施舍给人时,这时反而是生命本质的善。

那个善人能够因为施舍而进入某个世界当天人,但是倘若这乞丐能因这一丝善机有所领悟,反而是这乞丐能够成就出来。

为什么恶的坏境反而能成就人,因为能够追寻善,就是因为本心出来的,那是真正的不为善而善,因为为就是恶。

末法时期就是如此,因为各行各业都是往恶的行,谁敢说我就只做好人,不随波浊流,不争不斗不抢不昧良心,这种人是一点不输于历史上的先贤的!这种人活一生,事实上就是修行。

因为善恶是对出来的。当然,末法时期本就是神行于世间,即便是整个大社会是因为灭的原因往下掉,但是不输于先贤,返出善根的一点都不少。因为人自身主观意识很强。

于段岩自己是很迷茫的,他因善而恶,又弃恶而善,所以他不知自己到底是做了对的事还是错的事,因为他没有恶的环境,在恶的坏境里,即便站着不动的人都是善的。

是否有所得他反而不知道,唯一他能理解的是,他的行为并不让自己愉快,不过他本来也是得一直受苦,所以他很难找到自己的立足点,因为文化里没有对应的东西。

唯一在法理里,他能够理解,他也是内心受了一定的苦楚,同时又体悟了不少东西出来,这是他自己能得的,可惜这东西无法示人,属于心性的一点转换。

至于说参照圣人行事,那不怎么可能,因为那东西影响太大,不是他能做的了。圣人做事是传授自己修行的法门。

所以他必须在繁杂的情绪里走出来。有句话叫患难见真情,因为好的时候好人都能当,但是恶来的时候,当奸佞的反而不少。他得依靠自己稳固自己,所以是自己走出来,此时就不能过于依赖天心了。

它得自己体悟苦味,然后丢开它,自己体悟恶感,然后排开它,自己体悟善感,然后不去追逐它,那是真正意义上自己做自己,而不是外在的因素干扰。

内外其实也有对应关系。通俗点就跟人吃糟粕的食物吃习惯了不觉得坏,等吃好的吃多了,再吃,就觉得恶心,事实上,这也是境界的提升,但是过于在乎这味道本身,又容易陷入另一个误区,那时境界又难往上走。